前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9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领域,对于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承担了一系列咨询研究工作,连续发布了 2013 ~ 2018 年六个年度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并受到了社会各方人士的高度认可。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
【内容提要】“十三五”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围绕“创新、壮大、引领”三大核心,取得众多亮眼的发展成就,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完善,重大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创新体系日渐成型,开放发展迈入新阶段。但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需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从而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作用。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部署的各项任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三五”开局两年多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成效突出。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金融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下一步需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全力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金融及人才支持,推动全面完成《“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推进措施有力、发展势头强劲、创新体系强化、开放发展升级的局面,其高质量发展特征突出、发展成绩优异。
一是发展速度快。“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持续快于总体经济增速水平。2016 年及2017 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 和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40% 以上。2016 年及2017 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1% 和17.3%,比同期全国服务业整体增速高出一倍左右。2018 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2.0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同样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 ~2017 年其营收年均增速高达17.8%,高于上市公司总体增速4.3 个百分点。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占上市公司总体比重达10%,较“十二五”末提升1.0 个百分点。
二是盈利状况好。2016 ~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年均增速达到19.8%,比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11.3% 的整体增速高出近一倍。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10.6%,比上市公司总体高出50%。2018 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表现依然良好,利润率为9.3%,高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剔除金融类)1.0 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活力高。“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全社会资金关注及投入重点。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4 万亿元,2016 ~2017 年,投资额年均增速为8.9%,高于同期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9 个百分点。此外,2016 ~2017 年共有203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A 股融资上市,共募资1 273 亿元,占同期A 股IPO(initial public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募资总额的33.6%。同期,超过4 000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获得风险资本投资,投资额超过8 000 亿元,占风险资本总投资额约90%。
四是企业信心足。国家信息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千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2017 年末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54.9,处于“十二五”末以来的最高值区间,而同期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工业企业整体企业家信心指数仅为123.9。2018 年上半年,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保持高位运行,2017 年以来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在150 以上,处于较强景气区间(图1.1)。
重点产业全面发展
1)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
“十三五”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最大、创新最密集的两个产业领域,实现了较快增长,持续发挥了支柱作用。一方面,信息消费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延续快速发展态势。2016 ~ 2017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增速快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6 个百分点,2017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7%。2017 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5.5 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收入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了近3 成。2017 年,网民及手机网民规模分别为7.72 亿人和7.53 亿人,手机网民占比达97.5%,较“十二五”末提升7.4 个百分点。此外,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跨界融合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广泛渗透, 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和共享单车的应用处于全球引领地位。信息消费从生活消费加速向产业消费渗透,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物产业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17 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8 万亿元,该指标2016 ~ 2017 年年均增速达11.1%,2018 年上半年增速继续升至13.5%,分别高于同期工业企业整体3.1 个百分点和3.6 个百分点。2017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4 176 亿元,同比增长13.0%,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35.6% ;同时,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鼓励国产器械发展,以及设立特别审批通道等诸多政策红利带动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一批优秀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不断壮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年提升。
2)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产业增长新引擎作用突出
伴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加快推进落实,绿色低碳产业继续实现快速增长。2016 ~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年均增速达32.1%,高于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增速15.1 个百分点,增速连续2 年领跑。2017 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4 148 亿元,同比增长16.3%,产值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32.7%。2017 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年节能能力3 812.3 万吨标准煤,较2016 年增长6.5%,相应形成年减排CO2 能力超过1 亿吨。2017 年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 061.3 亿元,同比增长16.9%,比2016 年提升10.4 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装机量不断攀升的同时, 产业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正从新能源大国向新能源强国快速转型。2017 年电力发电新增装机中新能源占比首次超过50%,新能源发电替代成效显著。截至2017 年底,风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量分别为1.64 亿千瓦、1.30 亿千瓦和1 476 万千瓦,装机量较“十二五”末分别提升27.1%、201.1% 和43.2% ;2017 年三者发电总量占比达7.8%,较“十二五”末提升2.9 个百分点。截至2017 年底,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达37 台,较“十二五”末增加7 台,规模位列世界第四,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大规模消纳新能源是世界性难题,与国外相比,我国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市场条件等有很大不同,新能源消纳问题更为突出。不过随着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消纳政策的出台和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友好并网技术的攻克,新能源消纳难题得到明显缓解。2017 年,弃风电量419 亿千瓦时,同比减少78 亿千瓦时,弃风率12%, 同比下降5.2 个百分点;弃光电量73 亿千瓦时,弃光率6%,同比下降4.3 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由示范阶段进入快速普及阶段,行业景气度持续保持高位。201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总销量77.7 万辆,同比增长53.3%,销量较“十二五”末增长134.7%,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17 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年销量分别达65.2 万辆和12.5 万辆,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63.5% 和49.5%。虽然增速快,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不足3%,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仍然巨大,预计“十三五”末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00 万辆,年均增速将超过40%。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数字创意产业爆发式增长。一方面,以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直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数字文化行业快速崛起,出现了一批极具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热点,这些典型行业在2012 ~ 2017 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2017 年我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到180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32.3% ;截至2017 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到3.68 亿人, 占网民总体的45.6%,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23.9% ;2017 年国内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 036.1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20.3% ;2017 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 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到304.5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83.9%。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升级和创新发展驱动数字创意装备和创意设计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超过80%,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等新兴数字创意装备产品种类不断丰富。2017 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规模达264.2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56.5% ;2017 年我国VR 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60 亿元,规模约为“十二五”末的10 倍。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产业升级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十三五”以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7 年高端装备制造(含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达6 555.7 亿元,2016 ~ 2017 年年均增长6.8%。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智能制造等重点子行业均表现良好,2016 ~ 2017 年上述行业上市公司营收规模年均分别增长10.6%、18.6% 和23.3%。新材料领域,随着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十三五”以来新材料上市公司营收规模年均增长23.7%。
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东部地区领航发展,中部地区异军突起,西部地区稳健前行,东北地区蓄力待发。
创新体系强化升级
1. 激活创新发展源头
大力支持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为主体,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技术研发。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也部署实施了“高比能量锂硫电池”等41 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支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加强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系统设计,形成了体系化推进格局,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财政部、科技部关于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报送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了年度报告制度,加强了对科技成果转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完善创新平台布局
截至2017 年底,已建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 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17 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包括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896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276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6 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研发平台、工程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条件更加完善。
3.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2017 年全国(含港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6.8 万件,比“十二五”末增加10.3 万件,相较于2012 年的水平提高了近两倍。其中,来自海外的专利申请比重进一步降低,仅为13.3%,比“十二五”末降低了4.3 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量子通信技术取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 千米)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京东方开发的ADSDS(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即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是世界领先的超硬屏技术之一,提升了我国显示产业在全球高端显示领域的竞争力。生物医药领域,我国独立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在全球首家获批,该疫苗还突破了病毒载体疫苗冻干制剂的技术瓶颈。高端装备领域,国产大飞机C919 和我国制造的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 首飞成功,实现了航空领域重要突破。新能源领域,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创造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4. 创新氛围浓厚活跃
广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形成了推动双创工作的顶层设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创业动力。截至2017 年底,全国批复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共计120 家,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功参股上百只创业投资子基金,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十三五”期间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和“创响中国”等系列活动,在全国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开放发展水平提升
1.国际竞争实力增强
一是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智能手机产量、智能电视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光伏、高铁、互联网应用、基因测序、纳米技术等领域也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二是领军企业具备国际影响。2017 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引领型巨头企业均入围世界500 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世界500 强榜单中占有25 个席位,数量较“十二五”末增加7 个。2018 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9 500 万台,仅次于三星手机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根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统计,2017 年中国独角兽企业达到了164 家,较“十二五”末增加94 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三是成为出口贸易主要支撑。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6 个重点工业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达4.2 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对中国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31.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累计出口交货值3.7 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93.4%。四是积极制定和推广国际技术标准。中国主导制定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全球标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digitaltelevision terrestri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DTMB)标准在巴基斯坦和东帝汶落地,逐步走向世界。
2.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
一是积极开展多边国际合作。例如,在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APEC (Asia-PacificEconomic Cooperation,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有关部门持续倡导“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相关发展理念和主张,初步建立了合作创新的国际框架。各部门着力构建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围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四项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二是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间的国际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中英新兴产业合作协议建立中英创新中心,推动项目联合孵化;通过举办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论坛,围绕新兴产业领域达成96 项相关合作。三是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与智利政府签署的《关于开展信息通信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中智电信合作及跨境海缆项目”;原国家海洋局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适用热带海岛的高浓缩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立项实施,推动与佛得角、文莱等国在海水淡化设备方面的合作交流。四是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Corporation,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圳市政府与美国思科公司围绕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信息交流、采购等内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各地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企业落户中国,波音737 完工和交付中心落户浙江舟山,空客天津A330 宽体机完成和交付中心启动建设。五是积极开展人才领域国际合作。更加重视以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引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逐步形成高层次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政策渠道,为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提供更大便利。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产
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部分问题造成的限制愈加突出,需要高度重视,争取妥善解决。
关键核心环节受制于人,金融支持体系急需完善,人才培育引进问题突出,国际化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及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对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新动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伴随着信息革命进程的快速演进,基因组学及其关联技术迅猛发展,新制造技术与新型材料研发的持续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石墨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纷纷步入加速成长期,不断发展成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跨领域融合等成为新兴技术发展新趋势,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希望和新契机。预计到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会超过千亿美元,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会分别超过2 000 亿美元和4 000 亿美元。
国际环境变化形成发展新挑战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出现回潮,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频频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恶化。当前中美关系进入竞争合作阶段,两国间产业体系的竞争性越来越强,竞争范围向新兴产业领域等中高端产业领域扩散,中美贸易争端的爆发对我国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日本于2016 年11 月宣布经调整的“特惠关税”标准和国家名单,依据该标准,中国、墨西哥等五国自2019 财年开始,将不再享受相关关税减免。新规定实行后,预计有1 000 ~2 000 个品目的产品关税将上涨,涉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品类。
美好生活向往催生产业发展新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愈加强烈,这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例如,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绿色低碳产业必将长期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求,供给侧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 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及数字创意产业具有明显带动作用;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居民对于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诉求不断增强,这对于生物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呼唤发展新思路
随着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模式也在逐渐调整,对应的管理方式也亟待创新。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明显越来越多地正在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这就对我国的管理体系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需要形成宽容失败的社会评价体系。自主创新的失败率远高于模仿创新, 原有基于高成功率形成的科研、产业化体系需要较大范围的调整。二是需要形成审慎的监管管理体系。面对全新的技术、业态和发展模式,将不再有成熟的监管体系可以借鉴,如何做到既不限制创新,又避免监管缺位,仍需要较多探索。三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没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很难诞生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举措落地见效
针对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围绕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金融和人才支撑,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确保《“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本文来源:摘编自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2019》,内容有删节。